
掛牌量放大周期變長高房價下滑——二手學區房出現降溫趨勢

2021-08-11 18:22
房地產知識
精選回答
7月31日,深圳推出的《深圳經濟特區社會建設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在深圳市人大常委會網站公開征求意見,明確提出推行大學區招生和辦學管理模式,建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制度,以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結構。這一旨在推動教育均衡化發展的舉措,對于敏感的房地產市場無疑是激浪的一石,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讓“學區房熱”變成了“學區房熱議”。
1、二手房學區房出現降溫
上半年一路飆升的二手房市場,從六月份開始出現降溫,特別是7月份以來,二手房貨款利率幾乎一天一漲,同時,放貸出現了排隊現象,快一點的要等三四個月,慢一點的需要半年以上。部分上半年放貸過猛的銀行干脆停貸,加之貸款比例下降,無形中抬高了購房炒房門檻,常州二手房市場出現了持續降溫。
常州心動房產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廣明介紹說:六月份開始,僅國內一家知名二手房交易平臺的常州二手房房源掛牌量就達4萬套,而且近2個月以來,新增庫存量達3000余套,這表明二手房市場一是掛牌量增加,二是掛牌周期變長。供大于求且需求端明顯降溫,成為二手房市場的一個明顯趨勢。高廣明認為,其中學區房顯然占比較大,二手房的降溫同樣影響到學區房的交易量。
相對來說,目前常州市場上200萬元以內特別是150萬元左右的學區房,交易并不受影響,400萬元左右的高總價學區房,出現交易受阻、價格大幅下滑現象。高廣明接待過的一位顧客在老城區有套學區房,今年初總價480萬元,當時沒有出手,認為還有上升空間,結果現在掛牌430萬元還無人問津。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學區房概念其實就是解決讀書身份的問題,和房子的大小、老舊、好壞無關,一旦出現政策性調控,學區房熱度不再,結構性分化最快顯現出來。
2、學區房市場或將出現拐點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不僅出臺了一系列的“房住不炒”新政,同時,根據本地情況出臺關于“教育公平”新政,學區房降溫潮首先由這些學區房問題最為嚴重的標桿性城市掀起,其信號波很快敏感地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傳導。
一位來常工作多年的上海人小劉,今年3月份在上海購買了一套近500萬元的學區屬性的房子,短短不到半年,就跌掉了50萬元。小劉告訴記者,中介費就花掉了8萬元,本來是為三歲的兒子未來就學準備的,這回算是虧大了。他認為10%的跌幅明擺著就是上海樓市的學區屬性弱化了。他認為國家推行的教育公平政策,會不斷加碼,學區房屬性的弱化必然傳導到常州這樣的二線城市。
有地產界人士認為,教育均衡化將是一項長期持續推進的系統性戰略,在當前“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防止和限制學區房的炒作,必然也將是多地出臺相關政策的依據和方向,因而學區房熱炒現象的拐點應該很快或已經出現。
3、學區房概念正在弱化和轉變
多年來,學區房是房企手中的殺手锏,也是家長們心中可望而未必可求的。學區房熱的基本邏輯是,再高價也有人買,幾年過后,孩子名校畢業還可再高價賣給后面的家長,于是,學區房交易成為了接鼓傳花的游戲。雖然,樓盤銷售關于學區房的宣傳被禁止,但是,學區房的概念和屬性客觀存在。近年來,各地都在推行就近搖號就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學區房概念出現了弱化。
反觀目前處在國家義務制教育階段孩子的家長,大都是80、90后,大都受過高等教育,對孩子的教育顯得較為理智。高廣明介紹說,特別是一些90后家長,自身大學畢業后來常就業定居,很少會為讀所謂的名校去購買一套老舊小的學區房,他們更看好的是地鐵板塊樓盤,或者更鐘意小區環境和學區學校水平能兼顧的樓盤。一方面他們不希望僅為了選學校過分犧牲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目前的所謂普通學校教學水平并不差。一位大學名校畢業的家長對記者說,他自己讀的小學、初中就不是什么名校,不買學區房省下百來萬元,投入到孩子綜合素質培養上,假期還能讓孩子選擇國內外游學,這些都是性價比更高的投資。
1、二手房學區房出現降溫
上半年一路飆升的二手房市場,從六月份開始出現降溫,特別是7月份以來,二手房貨款利率幾乎一天一漲,同時,放貸出現了排隊現象,快一點的要等三四個月,慢一點的需要半年以上。部分上半年放貸過猛的銀行干脆停貸,加之貸款比例下降,無形中抬高了購房炒房門檻,常州二手房市場出現了持續降溫。
常州心動房產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廣明介紹說:六月份開始,僅國內一家知名二手房交易平臺的常州二手房房源掛牌量就達4萬套,而且近2個月以來,新增庫存量達3000余套,這表明二手房市場一是掛牌量增加,二是掛牌周期變長。供大于求且需求端明顯降溫,成為二手房市場的一個明顯趨勢。高廣明認為,其中學區房顯然占比較大,二手房的降溫同樣影響到學區房的交易量。
相對來說,目前常州市場上200萬元以內特別是150萬元左右的學區房,交易并不受影響,400萬元左右的高總價學區房,出現交易受阻、價格大幅下滑現象。高廣明接待過的一位顧客在老城區有套學區房,今年初總價480萬元,當時沒有出手,認為還有上升空間,結果現在掛牌430萬元還無人問津。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學區房概念其實就是解決讀書身份的問題,和房子的大小、老舊、好壞無關,一旦出現政策性調控,學區房熱度不再,結構性分化最快顯現出來。
2、學區房市場或將出現拐點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不僅出臺了一系列的“房住不炒”新政,同時,根據本地情況出臺關于“教育公平”新政,學區房降溫潮首先由這些學區房問題最為嚴重的標桿性城市掀起,其信號波很快敏感地開始向二三線城市傳導。
一位來常工作多年的上海人小劉,今年3月份在上海購買了一套近500萬元的學區屬性的房子,短短不到半年,就跌掉了50萬元。小劉告訴記者,中介費就花掉了8萬元,本來是為三歲的兒子未來就學準備的,這回算是虧大了。他認為10%的跌幅明擺著就是上海樓市的學區屬性弱化了。他認為國家推行的教育公平政策,會不斷加碼,學區房屬性的弱化必然傳導到常州這樣的二線城市。
有地產界人士認為,教育均衡化將是一項長期持續推進的系統性戰略,在當前“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防止和限制學區房的炒作,必然也將是多地出臺相關政策的依據和方向,因而學區房熱炒現象的拐點應該很快或已經出現。
3、學區房概念正在弱化和轉變
多年來,學區房是房企手中的殺手锏,也是家長們心中可望而未必可求的。學區房熱的基本邏輯是,再高價也有人買,幾年過后,孩子名校畢業還可再高價賣給后面的家長,于是,學區房交易成為了接鼓傳花的游戲。雖然,樓盤銷售關于學區房的宣傳被禁止,但是,學區房的概念和屬性客觀存在。近年來,各地都在推行就近搖號就學,教育集團化辦學,學區房概念出現了弱化。
反觀目前處在國家義務制教育階段孩子的家長,大都是80、90后,大都受過高等教育,對孩子的教育顯得較為理智。高廣明介紹說,特別是一些90后家長,自身大學畢業后來常就業定居,很少會為讀所謂的名校去購買一套老舊小的學區房,他們更看好的是地鐵板塊樓盤,或者更鐘意小區環境和學區學校水平能兼顧的樓盤。一方面他們不希望僅為了選學校過分犧牲居住條件,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目前的所謂普通學校教學水平并不差。一位大學名校畢業的家長對記者說,他自己讀的小學、初中就不是什么名校,不買學區房省下百來萬元,投入到孩子綜合素質培養上,假期還能讓孩子選擇國內外游學,這些都是性價比更高的投資。
本網頁內容由用戶提供,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對上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負責,如您認為需要修改或刪除,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