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瓦泥墻房,農村自建房流程

2018-12-11 23:05
房地產知識
精選回答
我的故鄉有一種房屋建筑叫青瓦泥墻,簡稱瓦房。說起它的建造可謂是件藝術創作,真正體現著一代人的工匠精神。它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故鄉人世代都居住在這樣冬暖夏涼的瓦房里。
一副墻板(木質的模子),一個墻錘,一塊扇板,一堆黃泥,一堆石頭,在人們手中拿捏些時光就成了房子;放上木頭作梁,蓋上青瓦,一個完整的建筑藝術呈現在世人的眼簾。
挖基坑是起步,也是最為重要的,大約深度為兩米,它決定著房屋建筑的穩定性。選上一塊好地,預想好要蓋幾間房,如何布置,一切就緒便根據腦海里的印象著力挖基坑。建造者們那時沒有現代化的測量儀器,全憑眼力、經驗、感覺,用一根木棍插在起點,拴上一根細繩拉向另一端,然后用木工做活計使的木尺丈量好需要的距離,再插上一根木棍把繩頭固定在上面。
同樣,在預定寬度的或左或右再布置同樣的棍和線,然后用三角尺丈量是否垂直,是否精準,同時用大拇指和眼睛觀測各種指標是否正常,兩根繩中間的部分就是需要挖的。挖好后,把準備好的石條、石塊按照平穩條件堆疊在基坑里,相互交錯著促進穩固性,一直碼到地面以上五十公分左右的高度,為的是防止雨水浸濕墻角。基坑填滿后,站在不遠處望去仿若一個迷宮,人們把它叫做基腳。
基腳完成,接著就開始筑墻。將選好備用的土壤挖松散,灑上少量的水,致略為濕潤即可,不易過于潮濕。人們把墻板架在基腳上方并加以固定,再將泥巴倒入墻板里,掌墻錘的人使勁捶打,整個過程是一層一層往上疊,邊倒泥邊錘,這樣便于粘合得更緊。墻錘一頭寬一頭窄,各有各的作用,交替使用;大頭負責大面積,小頭負責四周、角和中間部位的細節,主要使泥土粘合得更牢。泥巴一點點裝入墻板,掌墻錘的不停地錘,待泥巴塞滿墻板時一個墻也就算完成,即取下墻板繼續下一個,周而復始地做著同一個動作,一面面泥墻便出現在眼前。由于條件有限,沒有機械化設備,所有程序皆為人工操作。泥巴的運送靠人力用背簍背上墻,用撮箕端上墻,待墻到了一定高度人們就用木板搭建一個小橋,背著泥巴走在架空的木橋上,咯吱咯吱的響。
剛筑成的墻,表面毛糙,這時扇墻工提著一塊木制的扇板用巧力先重后輕的把墻面打平整、抹光滑。不知道多少個來回過后,迷宮一樣的基腳上架起了高墻,在這樣有了高度的墻上,他們就會使用一個拴著一根細繩的鉛錐(錐形的鉛塊)從各墻角、墻面放下去測量是否垂直。到達一定高度后就需要晾墻,在晾之前人們會把作為樓層的承重木桿搭在墻上事先留好的孔里。待墻上的泥巴干到一定程度又才開始往上重疊,往頂部走就是成三角形疊加,留下的階梯用于放置承受青瓦壓力的木頭梁桿。就這樣故鄉風格獨特的建筑基本建成,把梁拿上房頂,用釘子釘上放置瓦片的木板,房屋框架就完全成型。
墻建好,等待的便是覆蓋頂部的青瓦,青瓦為黃泥燒制而成。把實木瓦盤固定在晾曬場上,瓦盤是做瓦坯用的,上面放上瓦桶(圓柱形的特制桶)便可以配合使用做出瓦坯。在空地上挖一個大坑,然后把黃泥倒入里面,加入水,有的時候還會加入一些牛糞,然后讓牛在坑里來回踩,踩到泥黏性十足為止。隨之,把黃泥碼成一個大方塊,用像古代弓箭一樣的切割刀將泥切成厚度均勻的泥片。把瓦桶放在瓦盤上,瓦桶分為木桶和布桶,布桶套在木桶的外面,木桶用于固定形狀,上面有四根凸起的木制痕條用于分割瓦片,布桶則是用于防止泥巴粘到木桶上。將切好的泥片圍在布桶外面,用鏟子將其抹平整、光滑,抹的同時瓦盤可以旋轉便于使泥和鏟子快速接觸節約時間。
做好后,將木桶連同做好的泥桶提到晾曬場上,松開內部的小機關便可取出木桶和布桶,剩下那光滑的泥桶在曬場上。等曬干后,提起泥桶,輕輕拍打,順著四根木痕的印記,泥桶變成了四片泥瓦。隨后將泥瓦投入瓦窯,干悶些許時間,加上柴禾,燒上幾天幾夜,再往瓦窯頂部的窯田里放上水悶些時候,打開窯子得到的便是一窯青色的瓦片。瓦運回去,蓋在修好的房子上,完整的一個建筑也就完成,最后只剩下了裝潢。
青瓦泥墻的房子裝飾很簡單,院壩里用青石板鋪設好,用水泥勾好縫隙,房間地面皆用水泥打成平整光滑的。二樓上有的用竹子編制而成,有的用木板加泥土混合做成土樓用于堆放糧食,還有的干脆直接用木板。門,幾乎都是請本土木匠用純天然實木材料制成,雖然做工沒有市場上的那么完美,但結實并且環保。再添些家具,掛些墻畫,一個新的雅舍建造完成。山村里寧靜,鳥雀聲聲,青瓦上方飄蕩著裊裊炊煙……
簡單的建筑,凝聚著上一輩人的辛勞和智慧,他們沒有現代化科技的支持,完全靠人工,說它是一件藝術品也不足為過。如今,各村家家戶戶都修起了鋼筋水泥小洋樓,青瓦泥墻房就漸漸沒落了,但在我眼中,瓦房依舊是鄉村最美的一道風景線。
本網頁內容由用戶提供,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對上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負責,如您認為需要修改或刪除,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