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出大山夢成真,走進宣恩縣珠山鎮甘溪安置小區

2018-12-11 22:50
房地產知識
精選回答
編者按: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2016年以來,在州委、州政府強力推動下,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顯著。青山旁、藍天下,一排排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鱗次櫛比、如詩如畫。本報將分期集中展示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發生的感人故事和產生的全新變化。敬請關注。
6月20日,走進宣恩縣珠山鎮甘溪安置小區,幾十名工人正抓緊施工,確保第二批搬遷戶盡早落戶。
來到小區12號樓1單元102房間,主人楊緒超十分熱情:“來來來,快到屋里坐!”一杯熱茶遞了上來,門口喜慶的對聯鮮紅耀眼。
50多歲的楊緒超是5月1日從珠山鎮重點貧困村——大壩溝村搬來的。他家3口人,妻子屬智障二級殘疾,有一個讀五年級的孩子。當天,這里有63戶貧困群眾一起入住。
以前,楊緒超一家生活在大壩溝村,山高路遠,電壓不穩,交通不便,生存環境極為惡劣,大多數村民能搬走的都搬了。“我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村干部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把我家納入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楊緒超說,他強烈盼望能搬出大山,要不是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早就搬走了。
說起新房,楊緒超打開了話匣子:“現在我家住的房子像‘別墅’一樣,但我沒花一分錢。新房離和平產業制造園和縣城都很近,工作機會多,離和平中小學也近,娃兒讀書方便,衛生院就在旁邊,進縣城可坐公交車,不知比以前好了多少倍。”
“您現在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哪些?”筆者問。
“村里把我家3口人納入農村低保,每人每年3500元;孩子讀小學補助1000元;我老婆享受殘疾人補貼,每月150元;我生過大病,勞動力不行,但可以做點零工,80塊錢一天,一個月可以做15天。”楊緒超算著收入賬。
“您家一年收入有兩萬多元,對精準扶貧感覺怎么樣?”筆者又問。
楊緒超嘿嘿一笑:“沒有扶貧好政策,哪有今天的好日子。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是政府幫我們交的,娃上學有教育資助,吃穿不用發愁,真是趕上好時代了。”
據介紹,像楊緒超這樣的搬遷戶,該鎮有829戶2768人,2016年底已經入住272戶902人。
通訊員 劉玉池
本網頁內容由用戶提供,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對上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負責,如您認為需要修改或刪除,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