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價瘋漲有老人想高位套現,賣房養老到底靠不靠譜?

2019-01-18 22:02
房地產知識
精選回答
出手市區一套2室戶,夫妻能在養老院吃住三十年
“60歲以前你養房,60歲以后房養你。”這種全新的養老模式被簡稱為“以房養老”。它曾一度備受關注,但又快速“冷卻”。
蘇州個人房源網2016年4月10日消息:春節之后,蘇州的房價像坐上火箭一樣噌噌噌的往上躥。不少腦筋活絡的老年朋友又開始有了一絲沖動:畢竟現在一套房“高位套現”后能有兩三百萬,用它來享受,晚年的生活能有質的飛躍。然而這樣的“好事”是不是每個老年人都能接受,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出手一套房 夫妻能瀟灑三十年
生活有人照料,做飯洗衣不用操心,每年還能出遠門旅游一兩次。這樣愉悅的“樂享晚年”,對74歲的朱良華和老伴鄒瑛來說,已經計劃了好幾年。老朱說,要實現這樣的計劃,關鍵是錢,因為光靠他和老伴兩人五千多的退休金,顯然夠嗆。
不過老朱有個“時髦”的想法——賣房養老。他和老伴在御庭苑有一套90平米的房產,目前的市值近兩百萬元,前兩年,老朱也動過賣房的念頭,但是考慮來考慮去,最終還是沒有動手。
春節之后,蘇州的房價像坐上火箭一樣噌噌噌的往上漲。前幾天,老朱偶然到西園路的房產中介看了看,發現自己那套房已經接近兩百萬了。“而且中介說,90平方米的戶型總價低,很是搶手。”這樣老朱的心思又活絡了起來——“現在是不是可以高位套現來圓自己樂享晚年的夢。”
老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姑蘇區普通老年公寓一張床位的價格在2500元左右。如果是夫妻包房,算上吃飯,一年的花銷大約在7萬元左右。200萬元,可以養將近30年。如果想住蘇州目前較高檔的怡養老年公寓,一套小戶型,房租八萬不到,算上吃飯一年大約需10萬元。200萬元也可以養20年。何況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怎么算都是可行的。
老朱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嫁在美國,一個嫁在寶雞,女婿家的條件都不錯。兩人都不反對自己賣房養老的想法。他自己從2012年開始,就通過各種途徑考察了十幾家養老機構。在那里生“活健康都有人照料,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們都沒有后顧之憂。”目前,唯一持反對意見的就是老伴,鄒阿姨還是覺得有個老窩靠譜,而且百年之后不留點什么給女兒,總覺得過意不去。
這段時間,朱良華逮著機會就向老伴灌輸賣房養老的好處,無奈鄒阿姨軟硬不吃,就是不同意。無奈之下,老人就想到了晚晴,想讓大家給他出出主意,看看有什么法子能讓他說服老伴。
想法可以 但絕大多數老人不接受
為了幫朱老伯這個忙,記者也詳細論證賣房養老的可行性,并得出結論:“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上網查詢后,記者發現,雖然這種養老模式出現已經有數十年,但在中國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
2015年,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賣掉房產住進昌平一家養老院的消息還引起了全國大討論,不少人認為,錢教授的做法瀟灑是瀟灑,但暫時不具備普適性。為此,記者于近日走訪了姑蘇區、吳中的幾家養老院,發現賣房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少之又少。唯一找到的是頤和家園一位張姓老人,他今年已經八十多歲,老伴去世,膝下并無兒女。老人前兩年把房子賣了,錢存銀行,利息支付護理院的費用。
隨后,記者聯系到家住彩虹新村的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羅阿婆,目前她住在街道公辦養老院里,已經在這里住了4年了,每月的護理費、伙食費等在2300元左右,用她的話說:“在這里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挺好的,下午還能找老友打幾圈麻將。”羅阿婆每月有2800元左右的退休金,她委托房屋中介機構,把自己家的兩室一廳的房子出租出去,每月房租是2200元。
“我每個月再從退休金里拿出幾百元添上,養老院的費用就夠了,我還可以用退休金改善一下生活,這樣的晚年生活也不寂寞。”對于買房養老,或者將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做法,羅阿姨說這種辦法她并不贊同,“現在這樣,我只是委托給房屋中介機構,房子還是我的,我心里有退路,我想回家住的時候,還可以回家住,多好。”
隨后,記者又隨機問了十位老年居民,結果絕大多數的老人不太接受賣房養老的方法,更愿意接受以房租養老的模式,認為這種方式雖然麻煩一些,但更加穩妥。
賣房養老 只適合部分老人
“賣掉房子以供養老人還是很少的,大多數老人還是將閑置的房產出租或者留給子女。”蘇州康福護理院護士長李沙麗表示,在“養兒防老”觀念仍根深蒂固的今天,房產還是不少家庭中維系老人與子女關系的一個重要粘合劑。從老人的角度來說,房子將是對子女盡孝的一個回贈,可以彌補老人心理上對子女付出的愧疚感,對子女來說,房產也可能是其孝敬父母的一個物質激勵和精神安慰。
“一旦老人將房產賣掉以換取養老金,子女將喪失對房產的繼承權,還有可能讓子女以為,老人是出于對他們的不放心而做出這一舉動,從而可能引發一些矛盾。”李沙麗說,對于部分沒有子女或子女對房產繼承需求并不迫切的老人來說,賣房養老應該比較容易實施。“從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來說,這種方式只是眾多養老模式之一,不可能適合所有的老人。”
蘇州市老齡辦主任劉貴祥也表示,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國、英國,以房養老很普遍,都有成熟的服務體系,但這一做法眼下還不符合中國國情。
倒按揭時間跨度大,假如老人活到90歲,倒按揭30年,中國房價30年內,會漲到什么程度,難以預料。評估高了,銀行吃不消;評估低了,老人不干。以房養老,看似是個香餑餑,可能就是燙手山芋。
“還有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家庭倫理關系。西方國家以政府養老為主,中國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在養老體制不健全,養老金雙軌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時,將家庭最大宗財產抵押出去,勢必導致一些家庭失和。好多子女是啃老族,他們等著繼承上一輩的房產。”劉貴祥認為,只有找到國家、家庭和個人利益的平衡點,才能做好這件事。
責任編輯:蘇州房產網
朱曉奕 王志鈺
“60歲以前你養房,60歲以后房養你。”這種全新的養老模式被簡稱為“以房養老”。它曾一度備受關注,但又快速“冷卻”。
蘇州個人房源網2016年4月10日消息:春節之后,蘇州的房價像坐上火箭一樣噌噌噌的往上躥。不少腦筋活絡的老年朋友又開始有了一絲沖動:畢竟現在一套房“高位套現”后能有兩三百萬,用它來享受,晚年的生活能有質的飛躍。然而這樣的“好事”是不是每個老年人都能接受,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出手一套房 夫妻能瀟灑三十年
生活有人照料,做飯洗衣不用操心,每年還能出遠門旅游一兩次。這樣愉悅的“樂享晚年”,對74歲的朱良華和老伴鄒瑛來說,已經計劃了好幾年。老朱說,要實現這樣的計劃,關鍵是錢,因為光靠他和老伴兩人五千多的退休金,顯然夠嗆。
不過老朱有個“時髦”的想法——賣房養老。他和老伴在御庭苑有一套90平米的房產,目前的市值近兩百萬元,前兩年,老朱也動過賣房的念頭,但是考慮來考慮去,最終還是沒有動手。
春節之后,蘇州的房價像坐上火箭一樣噌噌噌的往上漲。前幾天,老朱偶然到西園路的房產中介看了看,發現自己那套房已經接近兩百萬了。“而且中介說,90平方米的戶型總價低,很是搶手。”這樣老朱的心思又活絡了起來——“現在是不是可以高位套現來圓自己樂享晚年的夢。”
老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姑蘇區普通老年公寓一張床位的價格在2500元左右。如果是夫妻包房,算上吃飯,一年的花銷大約在7萬元左右。200萬元,可以養將近30年。如果想住蘇州目前較高檔的怡養老年公寓,一套小戶型,房租八萬不到,算上吃飯一年大約需10萬元。200萬元也可以養20年。何況自己和老伴都有退休金。怎么算都是可行的。
老朱說,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嫁在美國,一個嫁在寶雞,女婿家的條件都不錯。兩人都不反對自己賣房養老的想法。他自己從2012年開始,就通過各種途徑考察了十幾家養老機構。在那里生“活健康都有人照料,不管是我們自己,還是孩子們都沒有后顧之憂。”目前,唯一持反對意見的就是老伴,鄒阿姨還是覺得有個老窩靠譜,而且百年之后不留點什么給女兒,總覺得過意不去。
這段時間,朱良華逮著機會就向老伴灌輸賣房養老的好處,無奈鄒阿姨軟硬不吃,就是不同意。無奈之下,老人就想到了晚晴,想讓大家給他出出主意,看看有什么法子能讓他說服老伴。
想法可以 但絕大多數老人不接受
為了幫朱老伯這個忙,記者也詳細論證賣房養老的可行性,并得出結論:“確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上網查詢后,記者發現,雖然這種養老模式出現已經有數十年,但在中國成功的案例寥寥無幾。
2015年,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錢理群賣掉房產住進昌平一家養老院的消息還引起了全國大討論,不少人認為,錢教授的做法瀟灑是瀟灑,但暫時不具備普適性。為此,記者于近日走訪了姑蘇區、吳中的幾家養老院,發現賣房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少之又少。唯一找到的是頤和家園一位張姓老人,他今年已經八十多歲,老伴去世,膝下并無兒女。老人前兩年把房子賣了,錢存銀行,利息支付護理院的費用。
隨后,記者聯系到家住彩虹新村的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人羅阿婆,目前她住在街道公辦養老院里,已經在這里住了4年了,每月的護理費、伙食費等在2300元左右,用她的話說:“在這里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挺好的,下午還能找老友打幾圈麻將。”羅阿婆每月有2800元左右的退休金,她委托房屋中介機構,把自己家的兩室一廳的房子出租出去,每月房租是2200元。
“我每個月再從退休金里拿出幾百元添上,養老院的費用就夠了,我還可以用退休金改善一下生活,這樣的晚年生活也不寂寞。”對于買房養老,或者將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做法,羅阿姨說這種辦法她并不贊同,“現在這樣,我只是委托給房屋中介機構,房子還是我的,我心里有退路,我想回家住的時候,還可以回家住,多好。”
隨后,記者又隨機問了十位老年居民,結果絕大多數的老人不太接受賣房養老的方法,更愿意接受以房租養老的模式,認為這種方式雖然麻煩一些,但更加穩妥。
賣房養老 只適合部分老人
“賣掉房子以供養老人還是很少的,大多數老人還是將閑置的房產出租或者留給子女。”蘇州康福護理院護士長李沙麗表示,在“養兒防老”觀念仍根深蒂固的今天,房產還是不少家庭中維系老人與子女關系的一個重要粘合劑。從老人的角度來說,房子將是對子女盡孝的一個回贈,可以彌補老人心理上對子女付出的愧疚感,對子女來說,房產也可能是其孝敬父母的一個物質激勵和精神安慰。
“一旦老人將房產賣掉以換取養老金,子女將喪失對房產的繼承權,還有可能讓子女以為,老人是出于對他們的不放心而做出這一舉動,從而可能引發一些矛盾。”李沙麗說,對于部分沒有子女或子女對房產繼承需求并不迫切的老人來說,賣房養老應該比較容易實施。“從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來說,這種方式只是眾多養老模式之一,不可能適合所有的老人。”
蘇州市老齡辦主任劉貴祥也表示,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國、英國,以房養老很普遍,都有成熟的服務體系,但這一做法眼下還不符合中國國情。
倒按揭時間跨度大,假如老人活到90歲,倒按揭30年,中國房價30年內,會漲到什么程度,難以預料。評估高了,銀行吃不消;評估低了,老人不干。以房養老,看似是個香餑餑,可能就是燙手山芋。
“還有最大的問題,是中國的家庭倫理關系。西方國家以政府養老為主,中國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在養老體制不健全,養老金雙軌制等問題尚未解決時,將家庭最大宗財產抵押出去,勢必導致一些家庭失和。好多子女是啃老族,他們等著繼承上一輩的房產。”劉貴祥認為,只有找到國家、家庭和個人利益的平衡點,才能做好這件事。
責任編輯:蘇州房產網
朱曉奕 王志鈺
本網頁內容由用戶提供,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對上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負責,如您認為需要修改或刪除,請聯系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