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鋪迎來租金降價潮,一房難求的商業街貼滿轉租廣告

2018-12-16 23:26
房地產知識
精選回答
曾經一房難求的琵琶山南街商鋪,如今貼滿了“吉房轉讓”的廣告。
一套80平米左右的社區底商租金定何種價位才能讓多數小生意人承受得住?昨日,記者在琵琶山大市場南街采訪發現,這里一套兩層沿街社區商鋪的月租金多在1800元至2300元間。乍一聽并不算貴,5萬元轉讓費卻讓多數承租者還是打了退堂鼓。
“生意不好做,轉不出去的現象已從街鋪延伸到社區底商。如今,商鋪租金降價已經相當普遍,前些年的租金協議如今甚至可以在相鄰店鋪租到面積大一倍的房源。”房產中介的介紹折射出商鋪投資的蕭條。
沿街商鋪冷冰冰,4元/㎡/天“神話破滅”
前些年,城區內以太白中路街鋪為標桿的商鋪面對嚴重供不應求的情況,商鋪租金一路飛漲,甚至一些非主要商業街上的街鋪都能輕松要價4元/㎡/天以上,用“一鋪難求”來形容一點也并不夸張。近兩年,隨著服裝行業的重新洗牌、綜合性商場的推陳出新以及經濟形勢的不明朗走勢,以前高高在上的商鋪也逐漸走下了神壇。記者調查發現,如今,除了太白中路部分路段、城區各知名學校周邊以及知名專業市場的商鋪仍然緊俏外,多數街鋪的日子并不好過。
昨日,記者在城區太白路、琵琶山路、紅星路、建設路上的多家商鋪后采訪發現,空置轉讓的不在少數,“吉房轉讓”的字條顯得格外起眼。記者逐一詢問后得知,這些曾經一度超過4元/㎡/天的商鋪,如今已經回落至2至3元/㎡/天左右,甚至不乏跌破2元大關的。
“5年前,我購買這套面積500多平米的商鋪花費近2100萬元,交房后很快被一家銀行租下,當時的年租金是66萬元。當時,濟寧城區的房租直線上漲,我心想早晚要漲房租,合同就簽了三年。我以為靠著銀行這棵大樹可以高枕無憂,誰知道去年這家銀行找到更便宜的房子直接退租。這不,房子已經空了一年多還沒租出去。由于之前的銀行裝修復雜,重新租售清場費和裝修費巨大,很多租戶一聽價格就嚇跑了。現在,我已經把年租降到40萬元,長期合同還能優惠,折合2.1元/㎡/天左右,希望能趕緊租出去。”房產投資經驗豐富的吳先生說。
開一家倒一家,社區商業同質化現象突出說到街鋪的日子不好過,這似乎已經見怪不怪,用愈演愈烈來形容也不夸張。之前一直蓬勃發展的社區商業,如今也面臨分岔路口的尷尬局面,這著實值得深究。
這個分岔路口到底是怎樣的呢?昨日,記者來到曾經一鋪難求的琵琶山大市場南街發現,如今,這里關門轉讓的商鋪至少有10多家,涉及餐飲的居多。與店家交談中究其緣由,房租太貴、人氣太少以及同行業競爭過熱成為了主要原因。“我原來是干叉燒飯的,生意最火的時候,僅這一趟街上就有四五家相同性質的飯店,這還不算類似的雞公煲和黃燜雞米飯。同行之間競爭,拼價格、拼菜量、拼口味,拼到最后大家都賺不到多少錢,甚至還不如跟人打工賺得多。毫不夸張的說,只要新開一家店生意還不錯,肯定會有相同類型的另一家跟著關門,再等下一家開的時候,以前生意好的很快就會變差。”一家經營戶對記者說。
據個人房源網(www.emoee.com)了解,在太東大市場北門的劉莊路上,去年興起的旋轉小火鍋著實讓不少人看到商機,紛紛一頭扎進來,你挨著我、我挨著它,經營種類極其同質化。“過去十多年,這條街上的商鋪換了一家又一家,很多都是火了一家,跟風似的再開數家,最后一同倒閉。能撐下來的都是老店,像牛肉湯、羊湯、麻辣燙這樣的店面,不隨波逐流又鮮有模仿者。”劉莊路上一家小火鍋店老板劉女士說,他們店東西商鋪緊挨著又開了兩家小火鍋,而這兩家店的老板還是同一人,為的是把劉女士的店擊垮,現實情況卻是三家店銷售收入集體銳減。
購物中心放低身價,轉型走大眾化路線記者采訪發現,在街道、居委、社區極力發展社區商業的情況下,濟寧城區的社區商鋪的數量確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受經濟形勢的影響,部分消費者花起錢來也不再大手大腳。
“就拿我的煎餅果子來說吧,以前很多年輕人加火腿都要最貴的王中王,現在大多數人連5毛錢的火腿都不要,就吃基礎款。還有俺姐姐開的面館,現在吃炒菜的越來越少,多數人就要一碗面外加一個雞蛋就完事兒了。”銀都小區里一家煎餅果子攤主對記者說。
在這位攤主眼里,另一點造成社區商業不景氣的原因就是,綜合商場餐飲部以及中大型餐館的菜金價格下降。“現在,很多市民逛商場不是去買衣服而是吃飯,所以不少商場順勢擴大了餐飲區的經營規模。這一擴不要緊,很多飯店的生意大打折扣,日均收入連以前的一半都達不到。如此一來,商家只好加大促銷力度應對競爭,所以你看買一百送一百、菜金五折等促銷層出不窮,這甚至要比團購還要省錢。消費者自然喜聞樂見,去環境較好、價格還實惠的飯店就餐,豈不是一舉兩得。”從事餐飲經營十多年經歷的劉經理說,如今他的飯店也已轉型,搞起大眾化消費,從大桌子擺席到小籠包快餐,收效顯著。
外賣發展助推退鋪潮
如果說淘寶將中國的實體服裝店打入冷宮,那么,美團、百度外賣則大有擊垮實體餐飲店的勢頭。“以前,一個月的房租就是2000多元,我現在拿這個錢雇傭了一名快遞員,加上我對象兩個人,專門往周邊社區以及寫字樓送飯。現在生意還不錯,綜合算下來比以前開店的時候能多賺一半。”那家叉燒飯老板說。
記者從百度外賣、美團外賣瀏覽了一下,有不少商家是沒有沿街門面的,他們大多在居民樓里制作食品,再由快遞員送貨到家。“就拿我經常外送的一家肉夾饃店為例,聽他們老板介紹,如今外賣已經超過了在店消費金額。若繼續保持這個情況,商家可能會關店或者換一家面積稍小的門面,專職做起外賣生意。”送餐員小張說。
記者手記抱團取暖更要科學經營采訪中,琵琶山大市場底商一位經營者的一席話頗有意思:“去年,我們這里的生意特別好,那是因為紅星小區的小吃街升級改造暫停營業。如今,周邊不少小吃街重新開張營業,它們要么是價格極低的小吃街,要么是環境舒適、地理優越的沿街底商,像我們這樣夾在中間的商戶很難聚集人氣。”
其實,像這位商戶所言的“上不上、低不低”的經營定位困境著實成為困擾社區底商的瓶頸。大型綜合商場以及知名飯店在推出團購、打折、送券等活動后,人均消費已經與社區商鋪差不大。同時,流動小吃攤的抱團能力又更加突出,在小吃一條街里一圈逛下來,能吃上四五家小吃。至于非餐飲商戶,專業化市場的興起極大沖擊了社區商業系統。總之,商人更喜歡聚在一起做生意。
以社區底商為代表的社區商業向來有自己獨到的優勢,這就是便民性與舒適性之間的融合,若瞄準市場定位來規劃生計,避免諸如社區商鋪開牛排店、進口食品甚至高檔洗衣店這樣的“低級錯誤”,在抱團取暖的同時注意差異化經營,社區商業的活力仍具優勢。
責任編輯:濟寧房產網
記者 萬德龍
本網頁內容由用戶提供,不代表本網站觀點。本網站不對上述內容的真實性和時效性負責,如您認為需要修改或刪除,請聯系我們處理。